太湖附近的酒店
太湖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她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水系。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它自镇江谏壁口引长江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众多的河流和湖荡,吞吐江湖,调节水量,成为这个水网的重要干流。湖中现存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东岸、北岸有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马迹山等低丘,山水相连,风景秀丽,为著名游览区。沿湖丘陵和湖中岛山盛产茶叶、桑蚕以及亚热带果品杨梅、枇杷、板栗、柑橘等。1982年,太湖以江苏太湖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太湖景点怎么样?花1分钟时间,让您的太湖之行有备无患。快来加入TripAdvisor。
展开全文
搜索上百个旅游网站以查询最优惠价格
排序方式:
- 超值运用 Tripadvisor 独家数据(包括旅行者评分、经合作伙伴确认的供应情况、价格、预订人气、位置,以及用户个人偏好和最近查看的酒店)计算得出的企业排名。
- 旅行者排名在 Tripadvisor 评分最高的酒店(基于旅行者点评)。
- 与太湖的距离优先显示距离景点最近且合作伙伴确认在您所选日期可以预订的企业。
- 距太湖 6 公里范围内价格最高的 4-星级酒店基于 4月6日 - 4月7日 期间 Tripadvisor 上的空房状况
类似目的地附近的酒店
- 太湖鼋头渚酒店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6年,现面积达539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风景区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度假休养胜地。1918年,鼋头渚始建园林,社会名流、达官贵人纷纷在鼋头渚附近营造私家花园和别墅。80年代后,经统一规划布局,精心缀连,后又不断扩建新景点,使这一太湖风景名胜游览之区日趋完美,面积达300公顷,成为江南最大的山水园林之一。景区中的长春桥,1936年建,位于涵万轩和绛雪轩的一泓水池中,桥的前后筑湖堤同太湖水分隔。桥呈拱形,仿佛颐和园中的玉带桥,桥洞映日成浑圆形。湖堤上引种日本野生大山樱,已有60多年历史。每年4月,花开如云,淡红粉白相间,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分外妖娆,称“长春樱花”。长春桥向前,有古建筑半露水面,题额“绛雪轩”,与涵万轩对景。绛雪轩旁为云逗楼,园主为纪念先祖杨度汪而建,上有蔡元培的题额。上坡,有花神庙,建于1931年,中供“花神女夷”像,高髻云裳,姿态端丽。掌握鼋头渚最新奇的旅游资讯,了解最真实的网友点评,预定最便宜的舒适酒店,TripAdvisor为您提供鼋头渚全方位的信息。展开全文
- 蠡园酒店蠡园的三面由水环抱着,放眼望去翠绿的嶂树连绵着,您也能够倾听到长浪的拍岸声,堤岸上春天的美景令人陶醉,美丽的桃红与鲜艳的柳绿,来到蠡园让人身临其境。深邃的幽静长廊,数不胜数的景色;假山的独具一格,曲折弯曲的盘旋着;美如画的亭台与楼阁,水天一色,让游客们美不胜收。蠡园美如画的门厅乃成八角的形状。进去可以游览到宁静的湖面。蠡园也由这幽静的湖从而得名。蠡园的风光让你陶醉其中,这样的美景让人无不为之感叹。蠡园的湖,蠡园的树,蠡园的桃花等等,相信这些美景的勾勒,蠡园一定会给您不同的感受。相信您一定想到蠡园旅游参观一番。蠡园的详细介绍:蠡园,地处风光秀美的蠡湖之滨,是国家重点名胜区“太湖”的主要景点之一。它占地123亩,其中水域面积约五分之二,以水景见长。蠡湖,原名漆湖、五里湖,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美人西施泛舟于此,湖因人而得名,园因湖而得名。该园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而且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展开全文
- 锡惠公园酒店两山合一的锡惠公园,内容尤其的丰富多彩,自锡惠公园那庄严的古华山门进园之后,就可以直接到达威严的惠山寺、美丽优雅的寄畅园、神奇的天下第二泉等等美丽的胜地。这些地方乃是整个锡惠公园的精华。庄严的惠山寺乃是江南的名刹其一,主要开始建于具有历史的南北朝。这些美景无不牵动这游客们那炽热的心,深邃的寄畅园、优美神奇的天下的第二泉这样的美景勾勒出了美丽且优雅的锡惠公园。与此同时美丽的杜鹃园也是锡惠公园之中的园中园,此园其建筑精巧,布局非常的精巧等等。通过介绍相信您一定想到锡惠公园旅游参观一番,这里一定是您不错的选择。锡惠公园的详细介绍:位于太湖之滨,惠山之麓的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坐落于无锡城西,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称历山、华山、西神山,其山形犹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锡山区包含了锡惠景区的精华部分,锡惠名胜荟萃是惠山的余脉,无锡地名的来历与锡山有着特殊的渊源。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锡山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活,闪耀着马家浜文化的光芒。秦始皇曾在此屯兵驻戍,留有秦皇坞等遗迹。后汉有樵客在锡山得碣石,其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为无锡地名来历平添神奇色彩。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了无锡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品类齐全、颇具山麓园囿特色的风景资源,时跨数千年,一直享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以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名泉名园为代表的大批名胜着称于海内外。无锡地旷山稀,无高山大川,可是锡山、惠山却有奇质,林木葱郁,泉涌瀑布,人文荟萃。南北朝时,惠山就建有历山草堂,是为江南名刹惠山寺前身。古时慧、惠词义相通,有智慧即有福德,故锡惠山麓又以惠泉福地名播天下。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年轻时在惠山寺读书,作有《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把惠山亲昵地称为家山。自唐代以来就盛名天下的第二泉,现代随着《二泉映月》名曲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唐宋石经幢、听松石床及陆羽、李阳冰、秦观、苏东坡、黄庭坚、文征明等无数文人墨客题咏吟唱惠山、二泉,给锡惠名胜区留下了绚丽灿烂的篇章。宋朝金莲桥造型匀称,雕刻精美,文化、文物价值都属上乘。屹立于锡山之麓的龙光塔四百多年来一直是无锡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建筑。建于明代的寄畅园以高超的造园艺术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苍翠寥廓,古朴清旷,不但文人雅士喜欢,还成为康熙、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游至无锡而必到的钟爱之地。乾隆似乎特别喜欢寄畅园,下令画师照本描绘,回京后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仿造了一园取名惠山园,即今谐趣园,开中国园林成功克隆的先例。锡惠名胜区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占整个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23%。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区内有明代二泉书院、碧山吟社、点易台;有华孝子祠、钱王祠、顾宪成祠、李纲祠、张中丞庙;有惠山寺、龙光寺、忍草庵等佛教遗迹;还有玉皇殿;头茅峰等道教仙踪,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聚集地和沉淀区。诗书礼乐,晨钟暮鼓。泉流淙淙,松涛阵阵。古柯乔木遍布区内,鸟虫鱼兽,出没林泉。名山、名泉、古园、古寺汇集,实为文化昌明、风景优美的首善之地。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为教孝寺教忠。惠山寺门口的对联确切地反映了锡惠名胜区的教谕作用。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康熙帝南巡时至惠山寺,于漪澜堂品泉。乾隆帝南巡时休憩于秦园(即寄畅园)和竹炉山房,书写了不少诗词和匾额,并特为“惠山寺“题额。同治二年,李鸿章军和太平军激战于惠山,惠山寺被毁,仅存寺门匾额,寺也被改为昭忠祠。二泉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寄畅园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它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不仅有着一般的游赏价值,更具有宝贵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园本来是秦氏家园,最早的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少游)的后裔,在明代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礼部、户部、工部、兵部等四部尚书,当时在无锡城内已有显赫的尚书第,建造此园的目的是作为他70岁后告老还乡的山墅别居。初创时园景简朴而有野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此园已茺芜不堪。他的后代间任右副都御史兼巡抚湖广的秦耀在万历二十年被革职回乡后,政治上的失意,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决心用全部精力着手改建家园,先后花了7年时间,进行构思、布置,重新设计改造,得20景,到万历二十七年,旧园换了新貌。因为秦耀十分欣赏王羲之写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这首《答许椽》诗。很明显,他要以涧濑之清白,松竹之高洁自况,不以处平易冷落而惧悔,故把此园改名为“寄畅园”。廊桥秋韵到了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张是清代最有成就的造园叠石艺术家,他的事迹被列入《清史稿》,请这位在造园方面名垂青史的人物插手设计,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鉽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延山引水,点缀园景,并让名泉之水弯弯曲曲流入园中。通过这次存精删芜,仔细改造,寄畅园更美,名声也更大,四面八方的诗人墨客、社会名流到无锡,必一游为快,甚至在园中徘徊题咏,留连忘返。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一百年间,他们祖孙俩分别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园游览。康熙帝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乾隆帝为寄畅园专门写了20来首赞美的诗篇和匾联。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因此特地命如意馆宫廷画师把寄畅园秀丽景色描绘成图,带回京城,不惜耗费巨资下旨在北京万寿山麓按照寄畅园图专门造了一个园林,取名“惠山园”,就是目前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至今“寄畅”、“谐趣”两座名园,一南一北互相辉映。小小的寄畅园受到这两位帝王的如此厚爱,这在我国园林史上是少有的。花街铺地寄畅园造园艺术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之胜,在园内采用借景、缀山、引泉、理水,使只有15亩的园地,经过精心布局,收纳了锡山、惠山秀丽景色,使满园青山绿水,朱栏曲槛,清泉幽谷,野趣横生,因而具有古朴、幽静、清旷、疏朗的独特风格。数百年前一代名家张南垣精湛的造园艺术以完整的实物保存在江南,现在只有寄畅园了。寄畅园位置在锡惠公园北部,有两座大门,一座是从古华山门入内过香花桥,在右侧有一座不显眼的向南大门,上县有园额。还有一座在惠山镇的横街上,是原有的大门,用精致的砖刻装饰,古朴清雅。目前寄畅园仍完整地保持古园风貌,内有不少古建筑以及九狮台、美人石、锦汇漪、郁盘廊、知鱼槛、七星桥、八音涧等优美景点。惠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惠山余脉的锡山,高仅海拔47.3米,周围约1.5公里,却似乎更富有神秘色彩。元朝王仁辅编纂的《无锡县志》,是无锡迄今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史志,曾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该县志援引唐朝陆羽《惠山寺记》云:“惠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所以谓之锡山。至汉兴,锡方殚,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在秦以前,锡青铜堪称制造兵器的战略物资,而锡则是冶炼该合金的重要原料。锡山有锡,各方纷争;锡山无锡,安享太平。故无锡之义,包含着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该县志还载:“又按无锡诸山皆高,惟锡山独低。地理家言:凡山高者多,则低者为主,故世以锡山为主山,惠山虽高不得并称也。俗云:客山高,利客不利主,理或然耳。”以上这些记载,在说明锡山是无锡主山的同时,折射出无锡人祈求祥和温润及文化上兼容开放的民风特征。该县志还记载了锡山的众多古迹,如:“虽大旱,饮千人不竭”,“圆廓若盆”的泉眼“仙人洗面石”;山前的“月子荡”;山下的“锡山涧”;“山之阴”的“清微”精舍;山根“宋卢至柔隐山中学道时所凿”的“圣水井”;山侧的“秦王坞”等,至今它们的遗址或地望仍依稀可以辨识。陆子祠在二泉亭之上的石平台上,以磴道相通,原址为东晋至南齐孝子华宝的居所,唐时称“华陂”。陆羽《惠山寺记》载:“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陂,原意为水边的驳岸,这里引伸为山坡建筑的护坡石驳岸。北宋时,华宝后裔徙居河南开封,南宋初又迁回无锡,居梅里乡隆亭(今东亭镇)。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宋代在该遗址建陆子祠。杨万里《题陆子桌上祠堂》诗云:“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祠堂由惠山寺僧管理,内有陆羽画像,故杨诗又云:“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元代,陆祠改为“三贤祠”。《无锡县志》载:“三贤祠,在惠山寺内泉亭上。三贤为晋长史湛茂之、唐相李绅、桑苎翁陆羽也。”该县志所录元进士、永嘉人高明《华孝子故址记》又述:“惠山寺之东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创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址实孝子故居。”明正德八年(1513年),邵宝在祠中增祀焦千之、钱颉、秦观、尤袤、张翼等,改称“十贤祠”。到了清康熙年间,祀主最多,包括湛挺、李绅、陆羽、焦千之、秦观、倪瓒、张翼、王绂、秦旭、邵宝等,称“尊贤祠”。嗣后,知县吴兴祚将祠迁走。于此建云起楼。乾隆年间改作皇亭,供奉康熙、乾隆所赐的御书。咸丰十年,毁于兵火。1929年,于此废址建三开间、歇山顶、前有廊轩的景徽堂。堂额原为集清书法名家何绍基手迹制作,现匾为葛介屏重书。1993年,景徽堂改称陆子祠。室内布置巨幅漆屏,主体为《陆子品泉图》,再现了这位“茶圣(神)”当年风采,为后人凭吊这位杰出的学者,提供了可触摸的历史形象:陆子祠现辟为茶座。陆子祠旁,建有宽阔平整的磴道。游人拾级而上,经古迹棋盘石和重建于1983年的半山亭阁(1991年于此辟茶寮),可至惠山头茅峰的老君庙。庙旁,惠山山脊上的古山道,蜿蜒于松林间,使人联想起苏轼“石路萦回九龙脊”、“半岭松风万壑传”的美妙诗句。八音涧总长36米,深1.9米至2.6米,宽从0.6米至4.5米作大幅度收放的八音涧,除了山间谷道所擅的阴阳开合、极尽变化的妙致以外,又将引泉、听泉、掇石、藏景等读者多造园手法,了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显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二泉的伏流,从园西墙根引入涧端后,便化为上下三叠,于是无声的泉水就开始变为有声的涧流,创造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八音涧的涧名石为清末举人许国凤书题,其命名是说它好似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乐章。八音涧的掇石艺术,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中黄石假山的翘楚。其堆叠技法,是根据黄石山崖之横向折褶和竖向节理所构成的天然岩相,取其纹理刚健、体量浑厚、轮廓分明、线答卷遒劲的特点,摹拟中国山水画之“大斧劈皴”笔法,选用大块黄石,把涧壁硬是化作了石脉分明、坡脚停匀、进退自如、曲折有致、悬挑横卧、参差高低、主从相依、顾盼生情的天然图画。这种师法自然、饶有画理的高超手段,使这里具备了层叠的冈峦、嶙峋的山谷、幽深的岩壑、清浅的涧流,可说是外呈浑厚苍劲之势,内蕴深邃幽奇之奥,人行其间,尽得江南山水的神韵意趣。正是这种幽曲的景观,又规范了游人的视线和对景物的感知,待走到稍为空旷处,便透过树梢罅间的斑驳光线,使人联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在假山之巅,有重建于1981年的点景建筑“梅亭”,居高临下,俯仰有情。往前行,更奇的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忽折而别开一径,更窄、更曲、更幽,等走出洞窟似的涧口,豁然开朗,嘉树堂前、锦汇漪畔,“柳暗花明又一村”;远眺更有“闲闲塔影见高标”的锡山龙光塔映入眼帘,使景观备觉宽展——这又是小中见大之“先抑后扬”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行家谓之“藏景”,所谓“景愈藏,境界愈大”。而且这藏景又与借景相结合,故能造就出意外的艺术效果。八音涧出口处,还是寄畅园山水景观的转换枢纽,由此折而右拐,别开生面,游兴跌宕,步入鹤步滩。二泉亭二泉水系包括上、中、下三池,上、中池在泉亭内。上池圆形,深1.94米,上有八角形石栏,其边长各0.80米;中池毗邻上池,两者相距仅0.65米,方形,深约1米,其上的方形石栏每边长1.40米。两池呈天圆地方之像,又在池的上方凿水口相通。由于宋高宗赵构在绍兴辛巳年(1161年),曾在此酌泉,“故其后设栏卫护”,但现在所存青石围栏,均系明代遗物。保护上、中池的泉亭,始建年代不详。据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孙觌《惠山陆子泉亭记》载:“泉旧有亭覆上,岁久腐败,又斥其羸,彻而大之,广深袤丈,廓焉四达,遂与泉称。”主持重建工作的,是惠山寺僧法嗥。又传因赵构曾驻跸酌泉,重建的泉亭在亭顶装饰双龙戏珠,题额“源头活水”。赵构这次“酌泉”还留有一段掌故:由于放在泉井上的“汲桶有吴安二字,盖阍吏姓名,而侍卫见之皆喜,谓吴地可安也”。到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节,江南才子文征明与友人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及弟子朱郎,茶会于二泉,文征明为此作《惠山茶会图》,图中绘有二泉亭。该图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1997年被印成茶文化邮票,公开发行。该亭现建筑为清末重建,亭壁嵌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颗“天下第二泉”石匾。该匾原为木制,于明代流失,清代在镇江丹徒县某氏家中发现,嘉庆八年(1803年),摹刻于石,重置于泉亭。20世纪90年代初,二泉亭作为中华名亭之一,被仿造于北京陶然亭公园,成为继乾隆于北京仿建寄畅园、竹炉山房、黄埠墩之后,又一个进京的无锡惠山人文景观。二泉书院“若要石门开,要等邵宝来。”这是我们无锡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是啊,二泉先生邵宝可真有福气,想不到他的书院在尘封了四百余年之后日前又重新修复开放了。只不过现在的书院已经听不到那朗朗的读书声了,只有那棵耸立在庭院中的老银杏和那些重见天日的珍贵碑刻似乎还在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二泉书院建于1516年,从现在惠山上残存的海天石屋及听松坊书院遗址看,当时的范围很大。据史载,时有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十五景。邵宝在此讲学11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宝病逝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历史上屡毁屡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朝道光年间,但面目全非。在这春光明媚,白玉兰盛开的时候,当你走进这座古朴的书院时,你会闻到缕缕的清香,难说是花香还是书香。走进门厅,穿过君子堂,远远地看到那立于高堂之中的邵宝像,不由让你肃然起敬。那些老屋使你想起过去,怀念童年。时光在屋檐中流过,春燕在梁架间呢喃。那些散落于厅堂、墙隅、亭廊之中的碑刻,真草隶篆,铁钩银划,记述着先贤的事迹,书院的兴衰,惠山的风光,刻画着先贤的遗容以及那些难懂的八卦图,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先贤的风采,体会到文化的力量,甚至能听到古人的脚步声……说不完的历史道不尽的风韵。冥冥之中,那潺潺的流泉在涧中倾泻,化作金石之声,游人到此访古探幽,回味无穷,正如邵宝所题:“涧石不随龙化去,云还与鹤归来。”一切都笼罩在霭霭山色,蒙蒙烟雨之中……知鱼槛知鱼槛为方形亭式水榭,歇山顶,三面临水。由于其临水处的坐身栏板上置吴王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赏锦汇漪中那快乐的游鱼。这也点明了“知鱼槛”名字的出典。在《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濠水边一段有趣的哲学对话——庄子说:“水中那从容游着的鱼,是鱼的快乐。”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道:“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今天,这对话的原文已制成清水楠木屏,悬挂在知鱼槛的粉壁上。知鱼槛还是游人透过锦汇漪水面,欣赏案墩假山与惠山“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因此独擅“借景”的理想视角。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独特的手法之一。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情”,历来为造园家所重视,所谓“借景有因,触情俱是”。寄畅园的案墩假山是按园外惠的余脉来堆叠的它作为中间介质,即丰富了山的层次,又是将惠山联系入园的过渡点。但假山最高处不过4.5米,置于300多米高的真山之前,不觉孤立矮小,为什么?这是因为从知鱼槛眺望,正好使假山与真山自然错落,浑然一体,达到了“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艺术效果。上面所说的是仰借、外借、远借。还有近距离的互借,或称“对景”,是指此处的建筑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假山相对而又互相更换的一种法则。这样在游人眼里,建筑与假山之间包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活泼泼由此及彼地将游人融入山水,臻于呼吸相通的忘我境界。阿炳墓春申涧之南、惠山东麓,有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墓。华彦钧(1893—1950年),无锡东亭小四房人。8岁随父华清和道长在城中洞道观雷尊殿当小道士,故居今存。曾读私塾,又研习道教音乐并有突破。少年时即能演奏各种乐器,尤擅二胡、琵琶。22岁父亲去世后,他继承父产为雷尊殿当家道士。因交友不慎,染上嫖娼、吸食鸦片恶习。1927年双目失明后,沦为街头艺人,命运坎坷、心灵扭曲,其所谱大量乐曲,创作在这一时期。1947年后,以修理胡琴为生。无锡解放后,境况有改善。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为他钢丝录音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3首二胡曲及另3首琵琶曲,是为得到抢救的“绝唱”。瞎子阿炳1950年12月病殁后,原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地。1979年5月,由无阿炳铜像锡市博物馆寻原地拾骨,1953年迁葬现址;1986年,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状如音乐台;新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立、杨荫浏书;墓前立瞎子阿炳铜像,由钱绍武雕塑。墓东南,有一状如道士斜卧的天然石,惟妙惟肖,发人遐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锡惠名胜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开挖了映山湖,营造了茂密山林,兴建了动物园、杜鹃园、儿童乐园、锡惠旅游索道、百鸟园、趣味园、牡丹园、音乐喷泉等景观,整修了龙光塔,寄畅园等大批文物古迹,充实了文化内涵,形成了丰富的景点群。惠山民俗文化庙会:二月三月四月无锡市花—杜鹃花节:四月五月六月夏夜纳凉:七月八月金秋菊展:十月十一月,惠山民俗文化庙会锡惠名胜区每年都要在春季举办传统的惠山民俗文化庙会。庙会,是我国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历史久远,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庙会亦称庙市,是民间“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活动中心一般设在庙内,或在寺庙附近,以至村落集镇举行。由于旧时寺庙大都建在山麓清静之地,因此,许多庙会往往又与游山相联系。无锡的庙会,绝大多数在春季举行,从初春到盛春,几乎接连不断,当以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庙会最盛。其时,无锡城里有八处寺庙都要抬着“老爷”出会。一齐到惠山朝拜。因此,有“老八谢”之说。出会那天,各路队伍齐集,排列有序,掮旗打伞,敲锣击鼓,道子行牌齐全,有乐队吹拉弹奏,江南丝竹,乐声悠扬,披红挂绿,边表演边行进,煞是好看。出会队伍往往相沿数里,一次行会也需要几个小时,很受欢迎,可谓观者如潮。金秋菊展菊花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锡惠名胜区自从五十年代开始举办菊展,经几十年兴盛不衰,给锡城人民和广大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秋高气爽,游惠山登高赏菊已经成为无锡人的新民俗。“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惠山的菊展,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共有近200棵龙、塔、立菊及近3万盆品种菊、小菊,5万余盆各色秋令时花被分别布置在各景区、展台,同锡惠景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机融合,构成了一幅幅极为生动绚丽的秋色图。惠山古华山门至二山门,愚公谷内安排了种菊趣及赏菊、吟菊、咏菊展区。从山门至二山门长约100多米的道路两侧,是由30组展架组成的菊艺廊。展台上很有艺术地布置了由2000盆白毛刺、熏风荷香等品种菊和五针松等组成的山石盆景。还有秀嶂门至九龙壁沿路5万盆秋令花卉和菊花,泰伯殿的名贵花展……把个金秋装点得分外妖娆。展开全文
- 灵山酒店灵山即“灵山胜境”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无锡马山的太湖之滨,是全国十二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无锡太湖旅游度假区的龙头项目,也是华东旅游线和太湖黄金旅游线的新热点,是国家AAAAA级景区。灵山胜境由小灵山、祥符禅寺、灵山大佛及分布于其间的其他景点所组成的,可简单概括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就是小灵山。小灵山面对太湖,青龙山和白虎山分峙左右两侧,在这里建寺造佛,“前有照、后有靠,两边抱”,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一寺,就是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一佛,就是高达八十八米、被称为神州五方五佛中“东方大佛”的灵山大佛。灵山大佛和灵山胜境的建设,是中国近百年来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多次亲临指导,并提出了“五方五佛”的理念。所谓“五方五佛”,按建造年代的先后,是指北方的云岗大佛,中原的龙门大佛,西方的乐山大佛,南方的香港天坛大佛,东方的灵山大佛。灵山胜境除了一山、一寺、一佛外,其他景点可以概括为“五、四、三、二、一”五个字。“五”就是指五个广场。它们是胜境广场、佛手广场、殿前广场、杏坛广场和佛前广场。“四”就是指灵山大佛脚下的四个第一,即华夏第一壁、天下第一掌、江南第一钟和神州第一鼎。“三”就是指三棵奇特的树,即千年银杏、三炷香和佛手樟。“二”就是指两口有神话色彩的古井,即六角井和八角井。“一”就是指一潭神奇的古池塘白莲池。如果把上述景点都看作是一颗颗明珠的话那末,佛教文化就是将这些明珠串联在一起的主线。有了这条主线,这些明珠才能相映生辉,光彩夺目,对灵山大佛起到更有效的陪衬和烘托作用。从这样的角度,去审视观赏灵山胜境内的每一个景点,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启迪。这里既有旖旎动人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厚实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而且还有非常浓郁的佛教气息。三种不同氛围自然地融为一体,无疑将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可看的内容,而引发更多的遐想。不论你是否佛教徒,是否相信佛教,也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瞻仰欣赏灵山胜境,肯定会感到有所收获。TripAdvisor首发灵山介绍,请勿转载。如果你觉得灵山不错,叫上朋友一起来吧。展开全文
- 无锡动物园酒店展开全文
- 蠡湖公园酒店展开全文
- 惠山酒店惠山,邑中名胜,自古名人骚客多所趋集。略检元人王仁甫纂《无锡县志》,及明成化年间邵宝手定《惠山记》,于惠山之题咏可谓洋洋大观矣,其中不乏顾况、李绅、陆羽、倪瓒、沈周等名动一时的人物。若去游锡惠名胜景区时稍加留意,历代碑刻即是见证。惠山,以其名泉佳水著称于天下。最负盛名的是“天下第二泉”。此泉共有三处泉池,入门处是泉的下池,开凿于宋代池壁有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杨理雕刻的龙头。泉水从上面暗穴流下,由龙口吐入地下。上面是漪澜堂,建于宋代。堂前有南海观音石,是清乾隆年间,从明朝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移来的,堂后就是闻名遐迩的“二泉亭”。亭内和亭前有两个泉池,相传为唐大历末年(779),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分上池与中池。上池八角形水质最佳;中池呈不规则方形,是从若冰洞浸出,据传,此洞隙与石泉是唐代僧人若冰寻水时发现的,故又称其为“冰泉”。这清碧甘冽的惠山寺泉水,从它开凿之初,就同茶人品泉鉴水紧密联系在起了。在惠山寺二泉池开凿之前或开凿期间,唐代茶人陆羽正在太湖之滨的长城(今浙江长兴县)顾渚山,义兴(今江苏宜兴市)唐贡山等地茶区进行访茶品泉活动,并多次赴无锡,对惠山进过考察,曾著有《惠山寺记》 。去惠山怎么玩?看1500万网友为您推荐的惠山观光路线,最全最真实的惠山观光点评,尽在TripAdvisor。展开全文
- 龙头渚公园酒店龙头渚公园位于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最南端,面对万顷太湖,背靠灵山大佛,得天地之灵气,沐大佛之恩泽。龙头渚由大储山蜿蜒伸入太湖中腹,形成半岛,酷似巨龙伏卧在太湖碧波之中,故名龙头渚。从龙舌、龙眼、龙耳、龙颈到龙背,全长2500米,这里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烟波浩淼,山青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画。山上四时佳果不断,水中常年湖鲜不绝,龙头杨梅和太湖银鱼早已弛名江南。人游其上,四周水抱山环,松柏叠翠,气势壮阔;处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风景优美。远眺:万顷碧波,群雁南归;近观:椒山浮碧,帆影鸥逐。波涛与松涛齐鸣,落霞与孤鹜齐飞,更觉湖天壮阔,怡然有超凡绝尘之感。1994年4月10日,全国政协副主度赵朴初为其题名,并盛赞道:"龙头渚,景色胜天堂"。TripAdvisor为您提供最全面、最新颖,最实用的龙头渚公园在线查阅资料。展开全文
太湖附近酒店的信息
无锡市太湖附近的酒店 | 无锡市太湖附近有 131 家酒店 |
---|---|
太湖附近酒店的点评 | Tripadvisor 上有 1,044 条关于附近酒店的点评 |
太湖附近酒店的照片 | Tripadvisor 上有 660 张关于附近酒店的照片 |
最近的住宿地点 | 1.83 公里 |
关于太湖附近的酒店的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