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寻看猴硐壶穴,循着火车站前道路继续向三貂岭方向行进,才发现猴硐煤矿园区的范围不只于火车站前的选煤厂、运煤拱桥、猴硐坑,还延续到复兴桥后的柴油机车库、瑞三本矿、变电室、矿工浴室及宿舍,原本以为瑞三本矿坑旁的「猴硐矿工文史馆」也是公家规划园区的一部分,后来才知文史馆是矿工们以老人年金承租昔日瑞三事务所,经扫整修后,将各自保存的开矿工具、文史资料展出,以记录台湾曾有的采煤黑金辉煌历史,以及矿工的搏命辛酸岁月!
由于文史馆的解说员都是当年曾经参与开矿光荣战役的老兵,因此与平溪线上几座从外在布景看起来有几分雷同的矿业文物馆相比较,多了灵动的生命力,展示的工具宛如是当年参战的盾牌与兵器,旷工承租的展示空间颇大,展示内容极为丰富,解说并不因参观人数多寡而热诚稍减,令人感佩!
此行因热诚导览被触发了动机,因得知文史馆是于2019年8月启用,回家后借由当时媒体报导的网路影片补足对台湾煤矿产业发展史的好奇,以往仅约略知道平溪线沿途是煤乡的模糊印象,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由导览及网路资讯得知「瑞三本矿」向地下采煤挖掘最深达约500公尺,在山里延伸距离可至五分山、十分寮,约八到十多公里,自1940~1990年开矿五十年期间,煤产量共计约674万公吨,产量居全台之首,极盛时期的矿工人数约1500人,连同矿工家人形成了聚落、繁荣了乡村,也成就了山城,在台湾由农业转往工业发展的时期,贡献了经济,尤其曾经遭逢世界石油危机,台湾因煤产丰富、可自给自足,对经济发展过渡贡献厥著!可谓是~
瑞三本矿坑 开矿五十年 形成了聚落 石油危机时
五百公尺深 六七四万吨 繁荣了乡村 煤产很丰盛
延伸十几里 极盛矿工数 贡献了经济 可自给自足
连通到十分 一千五百人 成就了山城 功劳是一等
由于昔日居民生活贫困,多有夫妻一起作为矿工入坑,直到1964年,有鉴于若发生灾变,将导致家中小孩无人照顾,法令始改为女性不允许入坑采矿!
每天矿工入坑之后,坑道为了避免无谓的电力容易产生爆炸,除了头灯、一片黑暗,没有其他光源,由地面往地底下探,正好和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相反,每下钻100公尺,温度升高3°C,矿工每天都要以塑胶桶装 3公升的水入坑,以便在40°C高温的环境工作!
而且由于煤层的厚度,多半只有30到60公分,常常无法直立而必须以横躺的方式采矿。吃饭时,矿道煤灰不免洒落于饭菜之上,只能自嘲是芝麻粉加菜,对于一旁的蟑螂、老鼠,由于是坑道内的少数生物同伴,且若坑道有变,这些小生物常会先有征兆提醒,因此也会将饭菜分给这些小生物共享!可谓是~
昔日很贫困 坑中无天日 煤层的厚度 便当配煤灰
夫妻同入坑 光明靠头灯 十至二十寸 当作芝麻粉
小孩需人顾 四十度高温 无处可立足 蟑螂和老鼠
法令改不准 水带三公升 挖矿需横身 分享一杯羹
由于煤灰密度高时,容易发生尘爆,矿坑必须洒石粉以降低煤尘。一早矿工弟兄于坑口配电室以名牌交换头灯后分组入坑,挖满约定的矿车煤矿数量后,出坑秤重领取日薪, 收入同组成员均分,因每天入坑都不知是否还能活着出坑,弟兄同甘共苦,日久宛如家人!
统计台湾煤矿产业,1966年全台共计有394个煤矿矿坑,为矿坑数最多的时期,矿工总人数在最盛时期曾达到65,000人, 产业走过盛衰起落,最后决定渐次封坑,则是在1984年,土城海山煤矿、三峡海山一坑、瑞芳煤山煤矿接连发生灾变,造成289人牺牲!
矿场逐渐封坑,所幸当时正逢经济起飞、建筑业蓬勃发展,矿工的耐超苦干精神,在建筑业被惊为天人,还有顺利转职的机会!如今矿工年届古稀,曾经看过家乡煤业如旭日东升般的辉煌,及今无人闻问的没落,许多人自上一代就和煤矿产业兴荣与共,心有所感,结合弟兄之力,共同以年金创立文史馆,希望能让年轻一代也能知道台湾产业发展曾经走过的来时路,鉴往知来,胸臆之间存有历史记忆,脚下会有更为踏实的步履!可谓是~
避免煤尘爆 几人为一组 昔日产业盛 历史的记忆
矿坑洒石粉 收入各均分 如旭日东升 希望有传承
弟兄共甘苦 同坑系一命 时代有更移 矿工使命感
一早同入坑 日久如家人 辗转无人问 文史馆落成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八四年 三大灾变后 创建文史馆
三九四煤坑 三大灾变生 政府渐封坑 望历史传承
矿工总人数 牺牲的人数 转职建筑业 荣光岁月迹
六万五千人 二百八九人 老板惊天人 踏实步履痕
文史馆的矿工作业照片,来自于发起人当年以朋友所赠傻瓜相机拍摄,以让弟兄家人可以了解丈夫或父亲为了维持家计、身入矿坑的艰辛,不料现在成了独一无二的珍贵历史记忆史料,曾被日本博物馆借展,并因此等向有日本博物馆授权可供对比展示的手绘图片,有心人志同道合,机缘难得!
有机会到猴硐,除了猫村,若到「猴硐矿工文史馆」,则同时也能了解猫村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