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嘉义路跑,第三天因天气骤冷,行程改至半天岩紫云寺,时间宽裕,先骑至八掌溪畔的黄花风铃木步道探看,虽过花期不见繁花盛景,却偶遇亲水路旁绿树成荫、令人惊艳的「河滨运动公园」,短暂驻留后重新上路,不料只骑约500公尺,又见八掌溪畔有造型不俗的艺术装置和跨溪桥梁,再次停车、游览走看!
跨溪桥梁前的艺术装置,以金属镂刻介绍了八掌溪相关的「八奖溪义渡」、「将军圳」、「兰潭、仁义潭引用八掌溪水」,得知八掌溪古名「八奖溪」,取其支流甚多达八条以上而名,数步之遥则有写着 「水跃广场」的壁画与简介,概述此段八掌溪可以见到的「道将圳」,为嘉义昔日重要的水利工程,堰体形成的高低落差,溪水多时可形成壮观水瀑,当日来到,因正逢南部56年来罕见大旱,看到的是干燥的堰体构造!
行走数十公尺后,左转走过弥陀映月桥,过桥后有「绿映水漾公园」,后来上网查询,得知绿映水漾公园之前为风水地,经风水迁移改建后,于2020年8月启用,弥陀映月桥落成则是2018年9月,想来应该是当「弥陀映月桥」邻近有弥陀禅寺,运动公园、黄花风铃木步道时,将风水宝地改建公园,使景观能呵成一气, 是区域地景规划必要的最后一哩!
由公园看板介绍得知桥边一隅看到的特殊引水道,是「道将圳」,已有300多年历史,现场看来虽因久历风霜,不很起眼,看了网路相关影片介绍,才知是昔日嘉南平原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自清朝康熙年间至日治时期,合并「道爷圳」与「将军圳」而成,当日不经意拍摄的水圳一隅,想不到即是此重要水圳的起始段!
网上多有「弥陀映月桥」桥下溪水丰沛的照片,此行所见,则是溪流半边已成旱地,白鹭伫立沙洲、踏水觅食,想是除了八掌溪水在上游已被兰潭、仁义潭引用,加上大旱不雨导致,走回「水跃广场」,见墙上有艺术家形似篆书书法的杜甫「旅夜书怀」作品,对比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虽然溪没有江的壮阔,水也没有多到可以映月,但细草微风、昔日竹筏义渡,也有几分近似意境,令人莞尔!可谓是~
弥陀映月桥 特殊引水道 水流双潭引 白鹭伫沙洲
横跨八掌溪 在桥边一隅 南部久未雨 踏水食寻觅
接公园绿映 是为道将圳 无水可映月 杜甫旅夜书
原是风水地 百年灌溉渠 溪流成旱地 有趣的对比
上网看有关「弥陀映月桥」的介绍,多会提起属于「斜张桥」,此名词虽常看到,却不知所指为何,经查询后才知,「斜张桥(Cable-stayed bridge),又称斜拉桥,是由一或多座桥塔与钢缆组成来拉起桥面的桥梁」,依桥塔多寡,可分为单塔、双塔或多塔斜张桥,依钢缆与主塔连接的方式,则分为「钢缆间接近平行连接于桥塔不同点」的「平行连接型斜张桥」,或「所有钢缆都是连接于或绕过塔顶」的「放射性连接型斜张桥」,依此定义,则「弥陀映月桥」属于「单塔、平行连接型斜张桥」!